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财会资讯 >

投行告别IPO项目GDP崇拜


       重质不重量,在2013年的中国投行界终成共识。证券时报记者获悉,平安、国信、招商、宏源证券等券商内部明确,投行各级人员均需放弃对首次公开发行(IPO)项目数量的推崇思维,内部运营今后将以质量为考核的核心准绳。

  与此不同的是,投行界过去对IPO项目数量的热衷如同对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崇拜。

  主动撤回281个项目

  今年以来,投行监管风暴席卷整个投行界,昔日投行领先者被旗下项目所累,多家投行均不同程度地被警告或处罚。平安证券因万福生科被罚暂停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;民生证券、南京证券、国信证券因相关保荐项目被立案稽查,被暂停接收其推荐项目及材料;中信证券、国泰君安、招商证券、太平洋证券等券商在IPO财务核查中被吃罚单。

  据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透露,去年开始的IPO核查让很多大型投行猝不及防。今年尤其是万福生科、新大地等项目问题,更让平安、国信、招商等一批“高产”投行对项目质量考核不得不提高重视。

  截至11月14日,沪深两市IPO排队企业总数增至761家,其中深交所申报企业312家,上交所申报企业183家,创业板企业266家。截至11月20日,沪深两市终止审查的公司已经达到281家。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,今年以来证监会终止审查的首发申请均是企业主动要求撤销申请。也即意味着撤销项目数量占比已达27%。

 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,截至11月20日,排队项目中终止审查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国信证券、民生证券、中信建投、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,相关项目数量均在19家以上。此外,终止审查家数超过10家以上的包括招商、华泰联合、华林、中信、光大和齐鲁证券。

  民生证券一位投行人士称,相对抽查中被查出问题,投行更倾向主动撤单,“抽查标准比自查高很多,一旦出了问题可能会被重责,甚至会动用司法程序。”

  深圳某大型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,财务核查之后,投行和部分拟上市企业多次沟通,以便能够将材料撤回再准备,“最初一些企业不理解,后来随着万福生科、山西天能和新大地等项目问题陆续出现后,企业比较配合。”

   核查部门权限放大

  多位受访的投行人士表示,去年IPO核查刚开始时部分员工有些应付情绪,今年投行内部的重视程度高多了,“毕竟关系到个人的前程利益,不得不严肃对待。”

  记者获悉,平安、民生、国信、招商、广发、宏源等券商近期内部纷纷明确,严控投行项目质量是投行转变思路的重要命题。部分券商大幅降低项目数量的考核权重,加大项目质量的考核权重,并对中途出现问题的项目组实施严厉处罚。

  深圳一位投行保荐人表示,该公司虽然今年薪酬并未大幅调整,但明年薪酬发放或将实施新标准—除了扣除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外,项目人员收入将分年支付,“可能项目上市当年发放奖金比例只有30%~50%,余下分为3~5年逐年递增。”

  除此之外,过去被投行人忽视的立项审核和中期内核部门如今被真正重视。据了解,过去虽然不少投行按照监管要求设立了稽核部或者内核岗,但内核的权力并不大。

  上海一位投行保荐人称,大部分投行内核部门人员设置较少,相关收入相对较低,“内核人员要求实际上非常高,需要通晓投行多品种、各链条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,具备较长的从业年限和丰富的从业经验,应该是个全能选手。”

 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,此前在大多数以中小项目为主的投行中,内核人员的积极性并不高。一些人员出于公司业绩压力对瑕疵项目给予放行;部分内核人员即便对项目提出异议也不能阻止项目通过;更有甚者,因公司项目安排或者收入因素,一些内核人员甚至同时也担任项目保荐签字人。

  部分投行拟针对投行项目设立公司最高层级的投行业务管理委员会,引入公司风险控制人员,对投行项目实施一定比例的否决制,以最大程度减少问题项目的产生。

  中信证券一位董事总经理表示,将问题项目扼杀在最前端,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券商赚钱。“中国投行正摆脱过去拼谁胆大的年代,"专业就是财富"将更加凸显。”

相关文章

无相关信息
更新时间2022-03-13 11:21:29【至顶部↑】
联系我们 | 邮件: | 客服热线电话:4008816886(QQ同号) | 

付款方式留言簿投诉中心网站纠错二维码手机版

客服电话: